以打造“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”为目标,“十四五”期间,绍兴市红十字会始终秉持倾情服务群众的工作基调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
先后获评“十三五”全省红十字系统成绩突出集体、浙江省红十字工作先进单位、浙江省应急救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、“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突出贡献奖”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。2025年,我市更成功入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救护工作改革试点,成为全国唯一的试点城市。
筑体系:让应急救护“救在身边”
无偿救护,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,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。然而,现实中“不敢救、不会救”的现象,却是一道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。为破解这一困境,我市红十字会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无偿救护的认定、激励与保障体系,并出台了《绍兴市无偿救护认定激励保障工作办法》。该办法规定,对于运用应急救护技能,对急症、急重、急危人员实施无偿救护的个人或集体,将根据其在救助案例中的作用和成效,给予相应的认定和激励。
2023年11月5日,高铁绍兴北站一名男性旅客在检票口突然倒地昏迷。值班人员田平秀迅速赶到,与另外两名热心旅客协同施救,通过持续心肺复苏和AED除颤,成功帮助旅客恢复呼吸与心跳。因现场救护及时有效,该旅客最终平安返乡。在2024年9月27日我市红十字会举办的纪念第25个“世界急救日”暨“救在身边”典例展示活动中,首批获得“无偿救护”认定的集体与个人受到公开褒扬。高铁绍兴北站田平秀作为无偿救护人(集体)获得者代表,现场讲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护经历,真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。

这些受褒扬的无偿救护案例,正是应急救护技能在危难时刻挽救生命的生动印证。这让我们清晰地知道:要从“不敢救、不会救”走向“敢于救、善于救”,不仅需要政策与荣誉的引导,更离不开系统化、规模化应急救护能力的坚实支撑。
近年来,我市红十字会创新开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救护工作改革试点30项工作任务,实施“九大专项行动”,高质量推进应急救护普及工作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已累计培训应急救护持证人员22.95万余人次,普及培训146.22万余人次。
扎实的培训成果,最终要转化为覆盖城乡、便捷可及的实体服务网络,才能真正让“救在身边”成为现实。
我市红十字会依托村(社区)党群服务中心、文化礼堂、成人学校、卫生院等基层场所,在全市103个乡镇(街道)全面建成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,群众可通过市红十字会官网“走进红会”栏目便捷查询。
此外,还联合党校、警校、总工会等单位共建28个特色培训基地,并计划建成7个救护员复训考点,全力推动绍兴应急救护服务网络体系化、标准化、长效化发展。

建基地:让专业救援“触手可及”
应急救援能力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与韧性的重要标尺,更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。提升专业化、规范化的应急救援水平,已成为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
在此背景下,中国红十字会国家级红十字应急救援培训基地(搜救训练中心)在新昌建成启用,标志着我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迈入了重要一步。

该基地建有高空训练架、攀登训练墙、电化教室等硬件设施,配备山地救援、城市搜救、水域救援、建筑物坍塌救援、应急救护保障等方面的救援装备,总价值超500万元,其中有搜救犬3条,救援车5辆。
新昌应急搜救队在山地救援和绳索技术等方面实力突出,曾多次承接红十字会、应急管理和消防部门的技能培训任务,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筹建中国红十字救援队(东部)机动队,并参与编写《中国红十字救援队水上救援培训教材》。
专注于提升专业化救援能力的基地,也在某种程度推动了救援理念从“专业应对”向“全民守护”的延伸。
基于让安全覆盖每一个角落的共识,我市红十字会启动面向公众的“一圈一杆一绳”(救生圈、救生杆、救生绳)生命守护项目,将专业的救援工具与理念植入日常场景,为群众筑起触手可及的第一道安全防线。

2023年4月16日的傍晚,在嵊州市东桥附近的江边有人落水。危难之际,两名热心群众伸出援手,及时取来安装在江边的“一圈一杆一绳”救生设备,成功帮助落水人员化险为夷。
自2017年以来,我市红十字系统发起“5·8人道公益日”网络筹款等活动,支持“一圈一杆一绳”防溺水项目,已累计在溺水事故易发的重点河段、山塘水库、易落水区域等配置防溺水设施设备5600余套,成功救起71名溺水者。
送温暖:让博爱关怀“融入日常”
在绍兴,有份温暖,年年如期而至。它来自陌生人的善意,汇聚成流,穿越街巷,叩响一扇扇需要帮助的家门。
“红十字博爱送万家”对于我市而言,不只是一次次慰问,更是确保每一份温暖都能精准、及时地送达最需要的人手中。

2025年春节前夕,这份温暖再度启程。我市红十字系统组织开展“红十字博爱送万家”活动,走访慰问志愿者、捐献者家庭,关心因病因灾致困的群众,也为留绍过年的外来建设者送去关怀。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的方式,将279.8万元慰问款物精准送达5256户家庭手中。每一笔善款、每一份物资背后,都是绍兴这座城市最朴素的善意。
这份温暖,不止在年节时涌动,更在日常中流淌。在社区(村),“红十字博爱家园”正默默守护着这份温暖的延续。它让急救培训走进邻里,让互助帮扶成为常态,让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故事,在新时代有了更温暖的诠释。今年6月10日,“全国文明村”王家葑村再次迎来温暖盛事——第十五届“博爱一日捐”活动成功举办,同步启用的“乐善王家葑展示馆”更成为这座村庄慈善精神的新地标。十五载坚守,893户村民累计捐赠善款高达268万元,村民参与率连续多年超过98%,在“全国文明村”王家葑村,“户户乐善、人人向善”精神蔚然成风。

爱的汇聚是为了更有力的传递。在“博爱一日捐”基础上,王家葑村博爱家园创新设立村级“博爱基金”。在做好经常性救助的同时,对突发事故、大病等困难村民发起应急响应,做到精准救助,助力共同富裕。15年来,已累计慰问困难村民超800人次,支出82.05万元,并对19户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实施特殊救助,拨付41.44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救急”与“救穷”并重,将来自群众的爱心,回馈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之中。
据统计,我市红十字系统持续开展的“红十字博爱送万家”“炉峰慈联·大病救助”等人道救助行动,共募集捐赠款物2.4719亿元,支出2.4702亿元,直接受益人数超过46万人次,有力支撑了灾害救援、医疗救助等人道事业发展。
此外,全市已累计拥有人体器官和遗体(组织)捐献志愿登记者2.89万人,实现捐献588例;招募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1.03万人,成功捐献67例;建成“生命礼赞”场所7处,实现市、县两级全覆盖。
103个乡镇(街道)全部建立红十字会,建成村(社区)红十字会2013个。全市红十字注册志愿者达到31239人,累计开展志愿服务6880余场次。
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,我市红十字事业既迎来“重要窗口”示范先行的时代机遇,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挑战。
站在新的起点,市红十字会将持续聚焦主责主业,以更坚实的步伐、更温暖的行动,把人道关怀送进千家万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