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导航:

我市博爱家园建设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

近日,浙江省红十字会简报(〔2025〕第6期)全文刊登越城区王家葑村博爱家园建设经验。

1.png

经验介绍

绍兴市王家葑村深化博爱家园建设

打造“乐善共富”乡村振兴红十字样板

王家葑村深化博爱家园建设,积极探索实践“红十字+”模式,将红十字核心业务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与人道共富实践,实现“人道救助、应急救援、生命教育”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在乡村集成化、实体化运行,取得良好成效。

聚焦阵地建设,强化服务集成

一是创建乡村生命教育新载体。建成运营占地约800 平方米的全省首个乡村田园式生命教育体验馆,开发“乡村防溺水场景定制课程”,推出“乐善合伙人”“应急包DIY”等特色项目,将救护知识融入亲子活动。二是建成应急救护培训驿站。创新开设“田间课堂”,目前村民救护员取证率10%、普及培训率超过达到100%,为村各项赛事活动和村民生命健康筑起安全防线。三是构建阵地联动网络。整合串联村党群服务中心、农民体育馆、树兰书屋等资源,建设红十字服务站和救护驿站,形成“一核多点、功能互补”的博爱家园服务网络,把便民利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。累计承接青少年研学活动20批次,有效带动周边民宿及农产品销售增收。2023年,王家葑村获评“浙江省未来乡村先行村”。

2.jpg

创新品牌机制,涵养博爱乡风

一是创设“乐善王家葑”博爱品牌。确定每年6月10日为“博爱一日捐”,形成工作品牌,已坚持15 年,893 户村民累计捐款达 268 万元,村民自发参与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%以上,“户户乐善、人人向善”精神蔚然成风。二是建立“常规救助+应急响应”双轨机制。在“博爱一日捐”基础上,2011年起设立村级“博爱基金”。在做好经常性救助的同时,对突发事故、大病等困难村民发起应急响应,做到精准救助,助力共同富裕。15年来累计慰问困难村民超过800 人次,支出 82.05 万元,实施特殊困难家庭救助19 户,支出41.44万元。创新设立“博爱超市”,困难群众凭卡领取物资,实现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结合,让“小物资”传递“大温暖”。三是构筑公信力保障制度。在越城区红十字会支持下,首创“博爱基金”“村筹、区管、村用”管理模式。严格执行制度“三上墙”、收支“两公开”,重点加强操作流程的规范化,保证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。四是打造“博爱润鉴湖”文化品牌。将传统“端午慰困”“重阳助老”活动升级为综合性“乐善文化节”,组织村民为孤寡老人制作团圆宴,开展“小候鸟托管”“红十字青少年竞赛”等活动,形塑“博爱润鉴湖”品牌。村民累计30人登记器官及干细胞捐献,300 人次参与无偿献血,红十字关爱生命、促进精神共富理念不断走向深入。

3.png

融合人道力量,激活治理动能

一是建强红十字组织。推选村党委书记担任红十字会名誉会长,广泛吸纳乡贤、企业家进入理事会。发展会员201名,组建志愿服务队3支,形成“党组织号召一红会响应一群众参与”的治理闭环,为村红十字工作提供组织保障。依托理事会议事机制,红十字会参与闲置土地改造、养老助餐等多项民生实事民主协商。二是引入救援力量驻村。区红十字九龙救援队60余名专业队员携全套装备整建制进驻200平方米村级基地,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。今年6月入驻以来,已成功处置汛期险情3起。三是发挥会员志愿者作用。村级红十字会组织会员开展活动、承担职责、发挥作用,组织村嫂志愿服务队等,深度融入乡村“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”三治融合体系。会员积极担任矛盾调解员、垃圾分类督导员等角色,有效推动实现“邻里互助增、矛盾纠纷减;志愿服务增、陈规陋习减”的治理目标,显著提升了村庄凝聚力与文明程度。

4.png